蜂農們在野外搭起簡易的小帳篷裝車卸車,哪裡有蜜源蜂農就把蜜蜂帶到哪裡蜂農在蜂場通過傳統的搖蜜機收集蜂蜜蜂農給蜂箱降溫通過蜜蜂授粉能增加西瓜的甜度蜂農們通過人工手段培育蜂王,使蜜蜂生產蜂王漿齊建民和老伴兒一早就忙著整理蜂箱
  “無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蜂農這個行業一直不怎麼被廣泛大眾瞭解,他們和蜜蜂一樣的智慧和勤勞,哪裡有蜜源他們就帶著培育的蜜蜂趕到哪裡,神州大地追花奪蜜。
  大興區西麻各莊村的齊建民,就是蜂農這個行業里一個普通的代表。1975年齊建民24歲,賣了家裡的三隻豬買了自己的第一箱蜜蜂,開始了40年的養蜂生涯。1976年由於當時社會環境的原因私人養蜜蜂還沒有被允許,齊建民卻偷偷地把養蜂數量擴大到四箱並獨自開始放蜂,當年僅槐花和棗花的兩個花期就讓他收入了3400元,這在當時算是巨款了。
  從養蜂中齊建民嘗到了甜頭,1978年他帶著20箱蜂第一次到四川放蜂,由於經驗不足,到四川正好趕上雨季,蜜蜂沒法採蜜,他便要買白糖喂蜜蜂維持蜜蜂的存活。帶的錢也不多,又由於在野外生活艱苦,他連續吃了一個多月的白糖拌米飯,基本上和蜜蜂吃的一樣。由於這次經歷,齊建民到現在都還不怎麼吃大米。有落魄也有風光,在1990年他有一次到秦皇島放蜂,小兒子就盼著下雨,因為下雨就可以不幹活了,產的蜜太多了,齊建民每天的任務就是四處去買裝蜂蜜的大塑料桶。這樣的不確定的失望和欣喜間或在他的40年養蜂生活中。
  野外生活的確艱苦,一個小窩棚,簡單的吃食,整天和百十箱蜜蜂為伴,哪裡有蜜源他們就要趕到哪裡。齊建民說,這樣的生活有點像僧侶的修行,與世無爭、遠離塵囂。這麼多年下來他早已離不開這樣的生活,齊建民說,有幾天不被蜜蜂蜇一下都會覺得生活里缺點什麼,跟蜜蜂生活的時間長了,沒準我早被蜜蜂當成了一隻老蜜蜂。
  齊建民致富以後,就開始幫助周圍甚至外地的養蜂人,把自己數十年的養蜂經驗傳授給他們,用經驗幫他們致富。現在他組建養蜂合作社已經有幾十人,來自全國各地。合作社最新的課題實驗,就是利用蜜蜂在自然界一項重要的功能——給果樹授粉。利用這一點,齊建民在大興區瓜農中推廣蜜蜂給大面積的瓜田授粉,經過長時間的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節約了人工授粉的人力還提高了西瓜的甜度,並大大保持了西瓜原有的香味,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創新。
  蜂農也和小蜜蜂一樣是個勤勞奉獻的群體。國家也在扶植養蜂業,比如蜂農運輸蜜蜂到全國追逐蜜源的話,全程高速免費,各地都有蜜蜂研究所,培訓蜂農提高蜂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文並攝/本報記者 黃亮  (原標題:走南闖北的北京趕蜂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57ouxpw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