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報記者 江浪莎
  核心提示
  《中共成都市委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對成都文化發展高度重視,提出要從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國際形象等方面創新文化發展體制機制,以此建設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和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
  體制改革
  {1}原成都藝術劇院院部及其歌舞團、話劇團、雜技團完成了轉企改製,成立了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其推出的原創話劇《活在陽光下》擬在2014年完成100場演出
  標準化
  {2}今年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時,主城區和高新區範圍內圖書將實現通借通還。市民在市圖書館借的書,可以在家門口的社區圖書館歸還
  均等化
  {3}“青工文化驛站”是專為來成都務工的18~25歲青年營造的“家”,規劃有培訓、閱覽、電子競技等功能
  數字化
  {4}市民們坐在電腦前也可逛遍成都博物館。還能通過游戲、虛擬現實技術體驗成都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風俗
  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凸顯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它的城市特質,而這些文化能否“走進尋常百姓家”,也表達著成都的格調與精神。
  《中共成都市委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出台後,以市文化局為代表的相關部門迅速行動,率先在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務上取得突破:成都主城區和高新區的圖書即將實現通借通還,為外來務工年輕人專門設立的“青工文化驛站”數量也在增加,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實現全覆蓋……成都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和數字化正在穩步推進。
  成都藝術劇院走進市場 接受觀眾檢驗
  關鍵詞 體制改革
  “敢於直面現實,勇氣可嘉。”這是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仲呈祥對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推出的原創話劇《活在陽光下》的贊美。截至3月初,這臺大戲已在西南劇場上演近20場,吸引觀眾萬餘人。而它接下來更有“野心”:2014年要完成100場演出。
  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唐靜表示,這樣的信心來源於公司在文化體制改革後激發出的巨大活力,這也受益於市委《決定》提出的“理順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和文化事業單位、轉制文化單位、社會文化團體、社會文化企業的關係,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的政策。
  原成都藝術劇院院部及其歌舞團、話劇團、雜技團完成了轉企改製,成立了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金1500萬元,出資人為市國資委。改製後,藝術創作從“只註重高度與深度、忽略觀眾和市場”的偏差中走出來,走進群眾中去尋求創作素材,用貼近民生的作品主動接受觀眾和市場的檢驗。
  短短一年後,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就建立了符合企業發展和要求的部門設置和崗位設置;制定了員工管理手冊;按企業管理模式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全院職工進入“五險一金”的保障體系。唐靜表示,“公司的成立標志著我市國有院團文化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意味著我們從此告別‘鐵飯碗’,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市場競爭。”
  而談到今年,唐靜表示要乾的事還很多,目前正在逐項推進:公司進駐東郊記憶,除了自主創作演出,還計劃與社會民營機構合作推出不同類型的項目;強化多種經營渠道發展理念,如增加經營歌曲的版權和發行,或在藝術產品的創作、製作過程中有意識植入有自主版權的延伸產品,打破靠單一的演出為唯一收入來源;採用新的市場理念,建立經紀人制和公司包裝制,更好地發揮創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增加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成都中心城區實現圖書通借通還
  關鍵詞 標準化
  市委《決定》中提出,在創新文化發展體制機制中,除了要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還要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成都一直在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機制靈活、政策激勵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針對“標準化”這一項,成都即將迎來大改變。據市文化局消息,今年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時,主城區和高新區範圍內圖書將實現通借通還。通俗地來說就是,一個青羊區圖書館的常客,也能在其他區借到滿意的書籍了,並且不用回到借書圖書館,也能順利還書。這一重大措施,符合市委《決定》中提出的“倡導全民閱讀,加強‘書香成都’建設,培育崇尚閱讀的健康生活方式”目標。
  通借通還的方式為:成都圖書館作為成員館之一與區(市)縣圖書館進行數據互聯,確定用於通借通還的“一卡通”模式,各館為區域內有通借通還需要的讀者辦理,與各館目前辦理的讀者證不相衝突。目前,成都圖書館已在制定通借通還“一卡通”辦證規則,系統調試也在穩步推進。
  同時,成都圖書館數字資源已達45TB,總量達7600多萬篇/冊,城鄉群眾均可免費共享成都市各級支中心所有數字資源。2012年底,成都圖書館業務網站綜合訪問總量達到552.2萬次,訪問下載總量578.1萬篇(冊)次。全市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管理系統在郫縣成功試點,正在全市推廣。
  文化驛站給進城務工年輕人一個“家”
  關鍵詞 均等化
  除了“標準化”措施,“均等化”將惠及更多的普通大眾。這也是市委《決定》中提出的,“整合基層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資源,搭建綜合性文化服務平臺”。
  在高新區西園街道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內有個“青工文化驛站”,在這個面積3000㎡,總投資1200萬元的活動中心內,規劃有藝術培訓空間、社團沙龍、心靈驛站、視聽閱覽空間、電子競技中心等二十個功能區。書架上擺滿各類時尚報刊,有iPad上網查閱資料,深得年輕人喜愛。該青工驛站的負責人表示,這裡專為來成都務工的18~25歲的青年設立,他們長期背井離鄉,所以想為他們營造一個“家”。
  2013年5月4日,位於新都區新繁鎮的首個青工文化驛站對外開放後,就持續為周邊園區的1.2萬餘名青年工人免費提供文化服務。而截至去年底,經過短短半年多時間,全市建成並開放的青工驛站已達5家,有近20萬進城務工人員有機會享受到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目前,成都還計劃在大中型企業中建立100個以上青工文化驛站,將青工文化驛站打造成成都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一張亮麗名片。
  去年,成都成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目前,成都已形成城鄉一體化的“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陣地常年免費開放,配備流動舞臺車,送文藝演出到基層1366場。同時,還逐步建立起了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的菜單式定向供給機制,組織中國戲劇梅花獎大賽和全國舞臺藝術精品成都演出季,引進高品質優秀劇目29台,免費為廣大群眾演出38場,直接觀眾達3萬餘人。
  成都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實現全覆蓋
  關鍵詞 數字化
  如今是網絡時代,成都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尤為關註數字化手段的運用。據成都市文化局介紹,今年對成都數字文化文物信息平臺(www.cd3000y.com)的繼續推進建設將是重點。該平臺依托最新的數字化信息技術、空間信息測繪技術、三維信息化展示技術,讓成都的文化遺產有了智能平臺。
  這個平臺對成都文化事業體系各類信息數據進行系統的梳理、普查、採集和整合。其中包括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文化產業、重大文化活動、各類文化遺產、文物保護監測、文化文物政策法規等12類數據;它運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360°全景影像技術、無人機航攝技術等測繪技術為基礎,對市內博物館及重大遺址,進行數字化採集、存儲,三維處理及建模,真實、生動、逼真地還原其歷史演變及現狀。同時,還有游戲、動漫、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將成都不同歷史時期的環境風貌、人文風俗、名人故事、歷史事件、代表性建築等逼真還原,打破了傳統枯燥的展示模式。換句話說,市民們坐在電腦前也可逛遍成都博物館。
  而成都在文化推廣上的數字化手段不止於此。目前,成都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實現全覆蓋,建成了成都數字圖書館、成都3D數字美術館、360°全景成都數字文化館,全市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達125TB。文物博覽和圖書館兩類館、鄉鎮文化站文化共享基層服務點和公共電子閱覽室設置率100%;村(社區)文化共享基層服務點設置率100%,公共電子閱覽室設置率98%。100%的城鄉群眾可以免費享用全市所有公共文化數字資源。  (原標題:成都公共文化服務惠及更多普通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57ouxpw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